UVLED作為集熱電光特性于一體的半導體元器件,其在研發(fā)制造以及應用端的設計過程中,必須充分考量相關特性對功能與壽命的作用。下面借助一個案例深入探究其特性。
某系統(tǒng)廠家在電流700mA且采用水冷系統(tǒng)運行一段時間后,出現了燈珠變色的不良現象。乍一看,似乎是散熱問題導致芯片表面變黃,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簡單。
觀察發(fā)現,兩組模組所使用的芯片外觀存在差異,雖均來自同一制造商,但有過改進。芯片工藝的變革會引發(fā)光電特性改變,將不同工藝的芯片置于同一系統(tǒng)進行產品設計,可能造成光電參數不匹配,進而致使產品熱性能失衡。例如,燈珠 1 電壓為 12.82V,燈珠 2 電壓為 13.31V,按照 0.4V 間距標準分檔,此電壓范圍過寬,不宜一起使用。從輻射效率來看,燈珠 2 小于燈珠 1,意味著燈珠 2 有更多電能轉化為熱能。
該封裝工藝是在芯片表面涂覆硅膠后加蓋玻璃透鏡,這是可見光LED的生產工藝。玻璃透鏡采用膠粘方式,氣密性較差,為保護芯片、金線及腔體,在芯片表面涂覆硅膠。那么究竟是膠體還是芯片變色呢?去除芯片表面膠體后,發(fā)現芯片無發(fā)黃現象,確定發(fā)黃物質為膠體本身。
對于膠體黃化,起初會懷疑散熱問題,因為熱傳導不暢經長時間可能引發(fā)此現象,這在大功率白光封裝中較為常見。對焊接層在 X-Ray 設備下進行空洞率測試,結果顯示兩塊模組中不良品集中于一塊模組,若僅是散熱不佳,不應僅一塊板出現問題。從測試可知焊接空洞率在15%以內,焊錫工藝良好,并非芯片熱傳導問題。進一步分析燈珠散熱能力,發(fā)現燈珠 1 和燈珠 2 熱阻均小于 2K/W,導熱能力較好且相當,說明膠體變色并非芯片工藝差異導致。
再看膠水特性,功率型封裝常用有機硅膠,分為甲基硅膠和苯基硅膠。甲基硅膠透濕透氧率為 20000 – 30000cm3/(m2×24H×atm),苯基硅膠為 300 – 3000cm3/(m2×24H×atm)。有機硅膠氣密性差,外界有害物質易入侵導致器件失效。研究表明,有機材料受 UV 光照射會發(fā)生光降解(有氧環(huán)境下光氧化),出現老化黃化甚至開裂,深紫外波段更嚴重。所以膠體黃化是膠水氣密性差,空氣和水氣入侵,在UV光作用下所致。不同工藝芯片光電參數不同,影響膠體熱環(huán)境,黃化時間有別,但這種有機UVLED封裝使用一段時間后膠體黃化不可避免。那么如何預防此類問題呢?可從優(yōu)化膠水選擇,提高膠水氣密性;精準匹配芯片工藝,避免光電參數沖突;改進封裝工藝,增強整體防護性等方面著手,從而延長UVLED元器件的使用壽命并保障其功能穩(wěn)定。